行政问责:制度化定位与法治化重构
徐肖东;雷庚;
摘要(Abstract):
行政问责是一种谴责或制裁的治吏机制。目前,我国行政问责仍然存在着诸如"瞌睡问责"、"高调问责,低调复出"等问责的不良现象。打破这种问责的困局,必须以明确制度定位为契机,最大限度发挥问责制度的作用,推动行政问责的法治化重构。承认行政问责制度的重构应当基于"回应性"和"特殊监督机制"的定位。将行政问责制度放在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下,明确法治政府中,行政问责制度应当是回应人民群众,追究特殊责任的监督机制,并基于该定位,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相关的"主体、客体、责任范围"等内容。
关键词(KeyWords): 行政问责;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回应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肖东;雷庚;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裴力,潘强.官员免职如同休假行政官员问责制度受质疑[N].中国改革报,2014-08-20(5).
- [2]廖小清,陈勇.轰轰烈烈免职悄无声息复出[N].工人日报,2012-01-07(7).
- [3]高志宏.困境与根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实考察[J].政治与法律,2009,(10):18-25.
- [4]季卫东.法治秩序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23.
-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8.
- [6]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06.
-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77.
- [8]陈瑞莲,邹勇兵.香港高官问责制: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54-60.
- [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21.
- [10]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77.
- [11]余凌云.对我国行政官员问责制度之省思[J].法商研究,2013,(3).
- [12]马怀德.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2.
- [13]姜明安.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J].法学杂志,2013,(6).
- [14]应松年,马怀德.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3)[R].行政法学研究,2014,(1):3-10.
- [15][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参纽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鹏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7.
- [16]曹康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6.
- [17]韩志明.对行政官员问责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反思[J].探索,2011,(4).
- [18]沈岿.问责官员复出规范化及其瓶颈[J].人民论坛,2010,(14).
- [19]曹鎏.行政官员问责的法治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76.
- [20]胡印斌.推进官员问责制任重而道远[N].法制日报.2011-12-05(7).
- [21]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77.
- [22]许玉镇.论领导人的责任及其分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 [23]汪永成.香港“高官问责制”审视[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