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振坤;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何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2010年04期 No.7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宋魁;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金融市场强烈震荡,市场价格严重下跌,使俄罗斯经济迅速下滑。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政府调整发展战略,对国内外政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造成的损失。
2010年04期 No.70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徐荔;
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增值税转型。这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而采取的果断决策,也是为进一步实现公平税负、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充分体现。本次增值税转型,从税基的角度看只是部分转型。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应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2010年04期 No.7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李向群;
房价上涨的过程显露了其与地价上涨的因果关系,由于开发商囤地或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进入市场的商品房供不应求从而造成房价上涨。在被炒高的房价中,建筑安装费和政府税费没有多大的增长,炒高了的是开发商的利润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当今的高房价是建立在高地价基础上的,要遏制高房价,必须完整实现社会主义土地国有的各项权利,从治本上下工夫。
2010年04期 No.70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严振书;程元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经历了前奏、点试验、全面推进以及建设和谐社区四个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在取得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重重困难,并呈现出六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即:社区发展渐次推进的梯度格局,政府将由直接参与、推动转向引导、协助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社区居民将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方式将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社区服务将进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
2010年04期 No.7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段绪柱;
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力的关系是多层次的,把两者作为实体性的概念分析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家权力与自治权力均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且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力的关系十分复杂,表现为:中央政府权力、乡村社会社会自治权力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博弈,县以上国家权力、乡村社会自治权力与乡镇政府权力的博弈,县以上国家权力、普通村民权力与乡镇政府权力、村干部权力间的博弈。
2010年04期 No.7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肖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的政治发展始于政治体制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起了突破性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则将再一次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
2010年04期 No.70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蔡新燕;
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参与这一形式,但公民网络政策参与存在平等悖论、成本悖论、绩效悖论和稳定悖论。消解这些悖论需要通过建立有效规范、培育现代公民、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实现政府与公民网络参与良性互动等手段来实现。
2010年04期 No.7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赵书昭;张培培;杜杨;
中产阶级的培育和壮大对转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中俄两国中产阶级状况的分析和培育中产阶级的条件的比较来看,发展中国家要向现代国家成功转型,必须以发展经济、加强政府行为,推进法制建设和培育市民社会等方面为着力点。
2010年04期 No.70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柳丽;宋克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和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丰富和完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和构建,拓展和深化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以及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厘清该体系的逻辑进程,对于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2010年04期 No.70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耿海霞;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并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2010年04期 No.7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姚桓;
党的建设科学化重大命题,蕴含着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空间。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质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防止主观性、片面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实践催生的新命题;要以世界眼光认识政党执政活动的普遍规律;总结六十多年来中国执政党建设经验,从总体上把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把对规律的认识具体化;把握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三个要素。
2010年04期 No.7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张伟东;
党的利益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理论和宣传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党建研究的一个盲点。承认、正视党内和社会一样存在着利益问题,并认真地去研究它,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使我们的党更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2010年04期 No.70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姚兰;
中国共产党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从思想认识到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在随后的革命过程中针对各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社会时局采取灵活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地位,通过一系列群众运动的方式培养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出现了公民教育的复兴。
2010年04期 No.7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贾莉莉;
学习型党组织是学习型政党的构成"细胞",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能够有效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和科学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应深刻把握学习型党组织的特点和功能,不断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路和举措。
2010年04期 No.7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邝志勇;
政党在组织原则上的区别,是判断政党性质和功能的重要依据。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原本是工人运动中的同源队伍,两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组织原则上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根本区别。考察其异同点,对我们宏观上认识两种不同政党的性质及其组织运作,坚持、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0年04期 No.70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本刊记者;
"十一五"以来,哈尔滨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达到51%,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为此,本刊记者对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凯英进行了专访。
2010年04期 No.70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2010年04期 No.7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刘顺义;李正春;
地域歧视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被歧视地域人群形象的建构是贬低性形象记忆定格化,象征性符号传播的推动,惯习再生产的结果,也与历史文化的沉淀、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政策走向有关。其危害性是抑制社会经济的总产出,制造区域间的隔膜,背离并直接损害了公正的基本规则。地域歧视不可能通过具体的诉讼加以根治,绝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不可能通过少数人的诉讼加以保护。反对地域歧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从被歧视者来讲,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别人的偏见。
2010年04期 No.7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杨成虎;
反思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本土化公共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提升执政能力、增强政策执行绩效的迫切要求。政策执行目的不够明确是制约政策执行研究的"瓶颈",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进而考察政策执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提升政策执行研究的关键。
2010年04期 No.7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赫鸿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预期与社会身份差距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使其尽早摆脱"双重边缘人"的身份,实现市民化目标,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
2010年04期 No.70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