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建新;
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意蕴。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根本价值;科学发展观追求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新探索;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2011年06期 No.7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彭澎;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转型期应对我国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主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鲜明特色。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持续性、基础性的特点,促进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消除社会风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尊重和保障平等的权利、创造和设置均等的机会、制定和构建公正的制度,创建了一套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程序,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1年06期 No.7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尹鸿雁;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一项新的重大课题。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强化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注重增强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的能力,并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来增强社会管理的水平,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最终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06期 No.7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马渤;
通过对现当代几种主要意识形态演变历史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各种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交错发展的态势,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对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有借鉴意义。
2011年06期 No.7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高自刚;
人权思想源远流长,伴随西方发展历史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或连续或独特的价值与关怀。新近以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人权思想也在不断深化、扩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风险社会的到来,使我们一方面从制造风险中获利,另一方面也开始承受着风险的威胁。而从风险社会学角度来探讨人权问题,则更为人类的权利与义务作了时代的注解。
2011年06期 No.7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牛廷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提高政策执行力、舆情研判力、沟通协调力、应急处置力、地气接通力和民权保障力等方面多下工夫,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形势与任务。
2011年06期 No.7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王永华;
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工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落实不力问题,从客观上讲,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从主观上讲,是领导责任意识不浓、决策不够科学及工作能力不强造成的。根治工作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问题,除了建立健全各项抓好落实的体制机制外,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转变作风、强化责任和提升素质上下工夫。
2011年06期 No.7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涂小雨;
社会转型对党的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从党的历史方位的高度出发,以党章为统领,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2011年06期 No.78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吴伯奎;
在各项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组织获得了迅猛发展,使执政党面临的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改变。执政党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进行自身建设以应对变化了的形势。而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执政党的内部建设提供了外部动力,为其整合社会的功能发挥提供了条件,也为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概言之,社会组织发展对我国执政党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1年06期 No.78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郁彩虹;
自建党以来,我国党政关系大致经历了"以党建政"、"党政合一"、"以党代政"、"党政分开"和"以党统政"五个不同时期。在其中每个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努力调整和改进党政关系。随着执政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我党需要继续在完善党政关系中,实现党政关系科学化,提升党的科学执政能力;实现党政关系民主化,提升党的民主执政能力;实现党政关系法制化,提升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2011年06期 No.7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李俊;
农村党员管理是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工程,对于一个农业大国的执政党具有长久的基础意义。当前,农村党员活动空间的流动性、职业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复杂性等突出问题,给农村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考验着党的智慧。近年来,发达地区围绕着这一基础工程,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模式、党员培育发展途径以及党员作用发挥途径,探索建立和实施了"分色预警制"、"全程票决制"、"亮分制"、产业党小组、"承诺与问责"等制度,收到了积极的成效,带给我们不少有价值的启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党员管理工作应注重差异性、可操作性、透明性和统筹性,方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2011年06期 No.78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赵耀;
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生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在选人用人上如何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对于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当前在选人用人上的党内民主还存在诸多障碍,提高党员参与能力,拓展党员在选人用人上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并制定相应制度保障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2011年06期 No.78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曹宇巍;
新社会组织是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党的基层组织。在政党现代化进程中开展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促进政党文化由从属型向自主型的转变,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改善党员的管理方式,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加强对党员管理的实效性,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上应确立责任型组织的方向。
2011年06期 No.78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