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人性二重结构说的内涵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白燕妮
摘要(Abstract):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气;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天人合一;现代道德教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白燕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83.
- [2][美]葛艾儒.张载的思想[M].罗立刚,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3]宣朝庆.大家精要—张载[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70.
- [4]林乐昌.许衡对张载人性论的承接和诠释[J].孔子研究,2006,(6).
- [5]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2.
- [7]陈根法.心灵的秩序—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33.
- [8]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14.
- [9]杨国荣.良知与德性[J].哲学研究,1996,(8).
- [10]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