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访问量:37950

本刊特稿

  •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刘爱军;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来看,这一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体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一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体现为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2025年04期 No.16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及显著特质

    赵昌旭;

    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既是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矢志不渝的未竟事业。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他将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等密切关联,构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条件下的现代化理论。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围绕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战略安排、发展动力、关键环节以及干部新老交替等作出深入性思考,充分彰显着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务实性、开放性等特质。

    2025年04期 No.16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哲学与思辨

  •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际正义意蕴

    沈昊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如何理解全人类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更是如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蕴含丰富的代际正义意义。本文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洞察入手,探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代际正义何以存在:处理“现实的人”之间存在的跨国代际关系,需要凝聚与之相匹配、作为国际社会秩序的代际正义价值共识,代际正义是“现实的人”的工具价值需要;人表现为自由性与对象性、受动性与主动性相统一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本质”,决定了考量未来世代利益的代际正义必然存在,代际正义是人的“类本质”的价值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共同体”的时代展现,代际正义是“真正共同体”的时代价值追求。

    2025年04期 No.160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经济探求

科社新探

  • “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王贺;张海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深入论述“三个区分开来”的形成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革新语境下的行为溯源与定性、政策生态中的行为边界与合规判定、动机维度下的行为剖析与价值甄别等层面阐释其核心要义;在实践路径中,从“制度精准化-执行科学化-生态友好化”的协同机制,构建全方位的激励保障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强大动力。

    2025年04期 No.160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公共管理

  • 文化韧性嵌入社会风险治理的运行逻辑与机制建构

    陈东冬;

    随着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风险治理面临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从文化韧性视角,系统探讨其在社会风险全周期中的运行逻辑,为突破社会风险治理刚性局限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文化韧性在治理实践中面临代际传承断裂、价值范式冲突、制度协同困境、量化评估缺失、文化安全危机等困境。基于此,研究构建五维协同治理框架,将价值引导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效能迭代机制有机贯通,为提升社会风险治理效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16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基层协商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赵海艳;任志国;

    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不断丰富,基层协商治理成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方式。当前基层协商治理实践形式日益多样,但暴露出协商随意性、工具化倾向、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基层协商治理可持续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理想预设和治理实践的运行偏差源于基层协商治理制度缺乏统筹、基层协商治理结构不合理、基层协商治理机制不健全、基层协商治理文化缺失。要通过统筹基层协商治理制度构建、优化基层协商治理结构、规范基层协商治理运行机制、培育基层协商治理文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基层协商治理可持续发展,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5年04期 No.160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 公共价值视角下邻避冲突生成逻辑及治理路径研究

    李鹏飞;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发展和人口虹吸效应催生公共配套设施扩建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考核压力也推动地方政府落地重大公共项目。诸如垃圾处理厂、核废料处理厂、PX化工园区等公共设施虽然具有普惠性社会效益,但因其空间集聚特征对毗邻居民产生次生性环境影响,直接削弱附近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安全保障,由此形成具有空间排他性的“邻避现象”(Not In My Backyard),进而引发冲突。此类冲突不仅导致重要公共项目陷入选址困境,掣肘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剧社会治理风险。在“公共价值”视角下,应从促进公共价值融合、构建风险治理体系、完善利益补偿措施、优化居民参与机制、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等维度有效治理邻避冲突,以期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

    2025年04期 No.16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